中国网2月23日讯 2月22日下午由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在清华大学图书馆报告厅联合举办了“《种粮行为与粮食政策》首发式暨中国粮食安全论坛”,并正式发布了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种粮行为与粮食政策》一书。
根据1978~2008年时间序列数据和2008年分省区横截面数据分析了影响粮食亩产和总产的因素。归纳得出以下结论:
从粮食生产的技术层面来说,机械总动力、化肥施用量、有效灌溉面积是导致粮食亩产增加的显著因素。自然灾害对粮食亩产应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统计上未达到显著水平。农村劳动力严重剩余,因此,劳动力不是制约粮食产量的显著因素。
从粮食生产的制度层面来说,国家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显著影响粮食播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也就是说,如果国家加大对粮食生产政策的支持力度,农民则会腾出更多的耕地用于粮食生产。在实际操作中,国家对粮食生产的政策支持主要体现在粮食价格政策,包括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前的粮食收购价以及改革后的粮食最低收购价,因此在本质上还是反映种粮的经济利益对于农民决定用其耕地的多大比重进行粮食生产有着显著影响。
1978~2008年,中国耕地面积逐年减少,这是影响中国粮食产量的负面因素。所幸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制度环境的不断改善,以及粮食亩产的持续增加,抵消了耕地面积减少对粮食产量的负面影响,而且粮食亩产的增加速度大大快于耕地减少的速度。此外,还应该注意到,随着退耕还林及退耕还草高潮的过去,现在耕地面积的下降已大为放缓。因此粮食亩产的增加速度更快于耕地减少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