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日,《河南日报》以“以文养心 以文育人 以文化人”为题目对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成果进行了专题报道。全文如下:
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国经济学界规模最大、最具权威的第13届中国经济学年会上,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程向军、李旷然、马孟天3名本科生受到与会专家的关注,他们的论文经过严格筛选,分别以《城镇居民工资收入差距的劳动市场因素》、《1949年前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研究》、《乡村居民农业和非农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为题发表了主题演讲,面对面地和国内著名的经济学家探讨我国经济社会的改革与发展。据了解,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本科生参加国家级学术会议并不是第一次,这仅仅是该校倡导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学校在不断探索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办学实践中,强调优秀文化传承和科学精神传递,立德树人,文化育人,凝练大学精神,引导校园文化健康发展。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李小建在采访中说,“以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社会担当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精髓和灵魂,是高校自立自强的软实力,我校注重把学校独特的大学精神和学术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等结合起来,真正融入学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塑造学生‘诚信、刚毅、拓新’的人文气质。”
弘扬人文精神,凝聚校园文化之魂
人文精神是一种实践精神,学校在注重第一课堂文化素质教育的同时,强调文化知识转化为自身内在的人文精神。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吸收和消化了中原文化的优良传统品质,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为核心,从德、学、才、行等方面,规范师生行为,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弘扬。在财大采访,一场“古琴文化走进校园”正在上演,古琴演出团为财大师生带来了《关山月》、《阳关三叠》等古琴名曲,对于这样的文化活动,同学们并不陌生。结合学科特点,学校举办了“商道论坛”、“商业精英挑战赛”、“商业计划书大赛”、“模拟炒股大赛”等“商业文化”活动;开展了“法律文化节”、“庭审进校园”、“法律知识辩论赛”等“法治文化”活动;组织了“读书日”、“经典诵读”、博雅论坛等“国学文化”活动。以文养心,以文育人,以文化人,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人文素养、熏陶思想感情,用人文精神为广大师生浸润文化底色。学校还将中原文化作为凝聚大学精神与理念的载体,融入大学文化建设中,对学院的办学理念、校园精神、校风校训等进行挖掘、提炼和总结。加强了学校识别系统建设,设计了寓意经济与法律相生相融、智圆行方的校徽,编制了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规划、《视觉识别系统使用手册》等,并从弘扬大学精神、强化办学理念、重视校风建设、规范职业道德等方面,提出人文校园建设的目标和要求。提升学校的形象品牌价值;加强了校园文化设施建设,学校通过对校园道路、景观、楼宇的合理规划、命名、建设,提升校园建筑及环境的文化品位,初步建成明德广场、风雅广场和馨雅广场等景观,使学校的文化符号和文化传统得到更好的展示,努力营造优美的育人环境氛围。
凸显科学精神,铸造校园文化之基
“科学精神是校园文化的基石。一所大学的真正价值,不在于拥有多少大楼,不在于拥有多长历史,而在于它是否拥有科学精神。”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将“学术兴校”作为办学理念的重点,着眼于提高广大师生的科学素养,把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创新能力,浸透到学校的各种文化载体,培育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用科学精神探索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今年4月,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召开建校以来的第一次校教授大会,民主选举产生了新一届校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名单里既没有校长、副校长等校级领导,也没有处长和院系主任。这是该校让大学回归学术本位、改善大学治理结构、推进学校科学发展的一个有益探索。用科学精神探索教育教学改革。今年6月,学校发布了本科教学质量报告,这是河南省首家非211高校发布教学质量报告,并将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制度化、常态化,每年定期发布,坚持开门办教育,将教学质量交由社会公众检阅、评价和监督。被称为“权力的大转移”的完全学分制也有序进行,学生不仅可以选学时,还可选学制,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拥有了更多自主选择权,在教学实践中培育大学生的科学精神。
鼓励师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学校以科学精神的养成为出发点,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培养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学生诚实的科学品质。以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科学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举办的“科学发展论坛”为代表,学校举办了“大学发展高层论坛”、“知·智·行大讲堂”等品牌活动,积极营造科学、民主、繁荣的学术氛围。学校要求教师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引导学生用已知去探索未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种粮行为与粮食政策》、《生育行为与生育政策》《房地产买卖与房地产政策》、《退休行为与退休政策》公共政策系列丛书,是在该校教师樊明指导下,主要由不同届别的本科生完成的学术专著,先后100多名学生参与写作,并从中得到了学术研究的专业训练。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李强对该校本科生进行学术研究的创新教育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学校教师还结合自己的科研工作,积极组织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多次获奖;举办了科技文化节,开展“走近‘挑战杯’宣讲会”、“奇思妙想——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校园创新大赛”等各具特色的科技创新系列活动;开展了“创新微课堂”活动,学校围绕学生关注的科技问题开设讲座,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秉承社会担当精神,培育校园文化之根
大学作为重要的知识源泉和思想高地,融入社会、服务社会、推动和引领社会文化发展是不可推卸的使命和职能。学校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平台,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在科学理论创新、社会文化引领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近两年,学校先后与河南省旅游局、平顶山中级人民法院、建业集团、好想你枣业股份有限公司、河南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多渠道、多层次、多方面地融入到河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之中。通过发挥学校经济、管理、法学等学科的优势,在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主法治建设中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成果。学校还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为师生文明行为提供示范作用。学校扎实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帮助青年学生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今年暑假,学校安排部署以“实现中国梦,青春勇担当”为主题的“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后组织364支实践团队、4000多名青年学生,奔赴河南全省18个地市以及全国十七个省区广泛开展政策宣讲、文化走访、课题调研、义务支教、见习实训、社会服务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受到教育,增长才干,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自今年入冬以来,学校发起了为贫困山区以及贫困地区组织捐赠衣物的系列爱心活动,在校园内掀起了一股奉献爱心的热潮。青年志愿者协会、绿色经济发展协会举行了以“以旧换‘心’捐衣送暖”为主题的旧衣物募捐活动,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工程管理与房地产学院等院系也相继加入“暖冬”系列公益活动,让贫困地区的人们感受到更多社会各界对他们的关注和帮助。“学生经常自发组织一些以环境保护、动物保护为主题的活动。大学生应当有社会责任感,关注社会发展、关注百姓冷暖,是我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团委书记王帅说。
《河南日报》图文链接:http://newpaper.dahe.cn/hnrb/html/2013-12/25/content_1007190.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