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首页
部门概况
新闻中心
学习新思想
宣传阐释
文明之光
媒体传播
下载专区
机构设置
部门职责
学习新思想
学校首页
首页
部门概况
新闻中心
学习新思想
宣传阐释
文明之光
媒体传播
下载专区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习新思想
>>
正文
永久的精神财富
2008-12-10 00:00
(点击:
)
[
文章下载
] [字号:
大
中
小
]
“5・12”渐行渐远,特大地震不可能频繁发生,正常的生产生活、学习工作、建设发展将成为主要关注。如何把在生死搏斗、艰险考验、爱心涌流、全民动员中激发的抗震救灾精神,持久地延续下去,长期地发挥作用,成为永恒的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公民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种精神要使之长存,就要让它成为牢固的集体意识。汶川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给无数人留下了心理创伤。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一方面要尽可能地让人们走出悲伤,像“芭蕾女孩”李月那样积极面对人生;一方面又不能有意无意地忽略、遗忘这段激动人心、催人泪下的历史,而是从中汲取真诚、善良、美好、奋进的精神,作为民族永远缅怀的记忆。
一种精神的延续与继承,是与对这种精神的感悟和研究密切相关的。感悟的越透,研究的越深,这种精神的价值就展现得越为充分,也就能够得到更加自觉和有效的传承。抗震救灾精神是民族精神宝库中的又一座富矿,对它的发现和发掘还有待深化。
一种精神能否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种精神自身的生命力。抗震救灾精神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精神,因而也是具有永久性的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是典型性与普及性的统一。虽然震前震后难以遇到山崩地裂、巨石滚滚、危湖悬顶的场境,但抗震救灾中涌现出来的无数舍己救人、敢于牺牲、无私奉献的动人事迹,在日常生活中同样可以遇到,同样应当做到。
一种精神只有化为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进入实践、进入生活,才能根深叶茂、代代相传。精神是实践的升华与概括,它还必须回归社会心理、回归社会实践,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成为大众的普遍行为,从而造就精神延续的“社会场”。
打印
收藏
上一条:金融海啸中的中国伦理责任
下一条: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入手,做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党员领导干部
【
关闭窗口
】
--全国高校链接--
西安交通大学
东北财经大学
江西财经大学
南昌大学
西南政法大学
广东财经大学
暨南大学
中山大学
上海政法学院
华东政法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复旦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吉林财经大学
南开大学
天津财经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中央财经大学
--省内高校链接--
郑州大学
河南大学
河南科技大学
河南理工大学
河南工业大学
河南农业大学
河南师范大学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郑州轻工业学院
中原工学院
河南工程学院
--主流媒体--
中国网信网
中国青年网
央广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网
中国日报网
国际在线
央视网
新华网
求是
网易新闻
搜狐新闻
新浪新闻
华夏经纬网
央视国际
光明日报
中国质量万里行
国际在线
国际广播电台
中国青年报
新华社
人民日报
人民公安报
解放军画报
版权所有©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豫ICP备13002877号-2
郑东校区:中国·河南·郑州市金水东路180号 文北校区:郑州市文化路80号 文南校区:郑州市文化路90号
本网站共访问:
次